日本在侵华期间为了实现“迅速吞并中国”的野心,除了使用生物武器,更是毫无底线地大肆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武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和在战场上造成的恐慌效果引起了日本当局的高度重视,日本军方更毫不掩饰地将它视为震撼世界的新式武器,并称之为“决胜瓦斯”。
日本在1918年成立“临时毒气调查委员会”,就此诞生了专门研究化学武器的官方机构。
夏治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
研究员
展开剩余8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派人去德国考察这样的一些技术,从毒剂的研发,到炮弹、生产工厂的选择,包括选址也都考虑了秘密的因素。当时他们国内的民众基本上对这个事不知情。
日本列岛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濑户内海,是连接日本本土三大岛以及各个远洋航线的海上交通枢纽。在濑户内海中段,广岛县南面海域有一座面积约0.7平方千米,形状宛若落叶的岛屿。而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近20年间,这座小岛却在地图上神秘消失了。
这座人烟稀少的岛屿叫大久野岛,正是被日本秘密选中的化学武器生产基地。1929年,岛上建成的兵工厂被命名为“陆军忠海兵器制造所”。
吉见义明
日本中央大学 教授
如果在国外进行毒剂生产,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只有在国内无人知晓的地方建立工厂、秘密生产这一个办法。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久野岛周边海域往来航行的船只必须绕行,岛上通勤的火车禁止打开窗帘。在严密管理之下,这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屿迅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庞大的化学武器生产基地。
1933年8月,日本军方在千叶县津田町建立了陆军习志野学校,专门负责培训军官如何使用化学武器。
为了彻底“消灭”齐齐哈尔的抗日力量,先后有28个番号的日本军队在这里驻扎。其中有一支神秘部队,于1933年在火车站东边安营扎寨,成员都是日本精心培养的化学战技术骨干。他们来到齐齐哈尔后组成关东军化学部,开展化学武器的实验和研究,番号关东军第516部队。
516部队辖区面积10平方千米,设有生活区、制造车间、实验区、靶场和迫击炮野战部队五大区域。
服部一男
时为侵华日军第516部队 士兵
基地有毒气研究室,都是平房,大概有十个房间。我被分配到别的部门,虽然没有直接去过毒气研究班,但每次经过都能闻到臭味。
当时,516部队在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巴彦汗毒气实验场进行毒气实验,把牛、马等牲畜拉到大小不同的工事里,再从远处发射炮弹,测试各种毒气的伤害效果。为了更准确地获取化学武器的使用效能数据,日军很快就把实验对象换成了活人。
516部队为了进行毒气人体实验,联络了哈尔滨的731部队,这对恶魔组合很快达成共识。516部队将毒气从齐齐哈尔运往哈尔滨,在731部队基地内的毒气实验室实施这个残酷计划。
那些被日军称为“马路大”的中国人被迫进入一个名为“死亡之箱”的玻璃装置,顷刻间便会被毒气笼罩——实验测试的每一种毒气都会带来不同的死亡方式。
越定南
时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运输班 司机
当时抱着大量杀伤人类的目的进行了多次毒气实验,并不是每天只进行一种毒气实验。由于是隔着玻璃观察,所以能清楚地知道里面的情况,观察被实验者痛苦的表情,再详细记录。
毒气人体实验是日本化学武器效能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从大久野岛的原料生产到陆军习志野学校的技术培训,再到516部队的研发与人体实验,侵华日军化学战的罪恶产业链形成闭环。
图:关东军第516部队的留守名簿及照片,它是侵华日军中专职化学战部队存在的铁证。
高晓燕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在中国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表面上看是日本大本营的闲院宫载仁下的命令,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天皇的签署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说日军在中国的化学战一定是国家行为。
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大肆使用化学武器、造成无数中国军民伤亡的罪行铁证如山。血泪已干,伤痕犹在。这段黑暗的历史时刻提醒你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CCTV国家记忆
发布于:北京市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